发米下载:值得大家信赖的游戏下载站!

所在位置: > 新闻资讯 > 海宁的一根纱线 织出一个“国家级集群”

海宁的一根纱线 织出一个“国家级集群”

发布时间:2025-11-14 10:23:18来源:发米下载作者:zhoucl

近日,工信部2025年度(第四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公示结束,海宁市交通装备用经编复合材料产业集群成功上榜,成为嘉兴唯一获此殊荣的产业集群。从传统纺织作坊到高端新材料产业高地,从单一布匹生产到交通装备核心材料供给,这份“国字号”名片的背后,是集群内97家企业数十年如一日在科研攻关、人才引育、生态构建上的坚守与突破。

“集群能站上国家级平台,关键是每个企业都把‘创新’刻进了骨子里。”市经信局企业培育科科长赵琼的话,道出了集群崛起的核心逻辑。在这片占据全国23%经编产量的土地上,企业们以纱线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着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跃迁的故事。

科研攻坚:从“跟跑”到“全球领跑”的技术突围

走进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根根细如发丝的涤纶安全气囊丝正高速产出。这些产品已占据全球65%的市场份额,全球每三辆车中就有两辆用的是海利得的产品,涤纶安全带丝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也达35%。

这样的市场地位,源于持续不断的科研投入。作为全球领先的产业用新材料研发制造企业,海利得今年的产值预计突破60亿元。公司主要生产高性能聚酯工业长丝、塑胶材料和涤纶帘子布三大类产品,其中,涤纶工业长丝可用于制造汽车安全带、气囊、轮胎帘子布等,产品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依托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海利得持续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每年申请专利超过100项。

龙头企业引领突破,中小企业精准补位。在绿龙新材料的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在调试RO反渗透膜生产设备。据了解,这款产品技术突破了国际壁垒,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交通装备废水处理系统,凭借过硬品质打入国际供应链。据统计,集群内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合计达4.32亿元,近三年累计申请专利超315项,形成了“龙头扛旗、中小协同”的科研攻关格局。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要盯着市场需求发力——这是集群内企业的科研共识。从高铁座椅耐磨面料到新能源汽车电池隔膜,从航空航天轻量化材料到智能交通防护网,集群产品始终紧跟交通装备产业升级步伐,实现了“研发一代、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

人才协同:“产学研用”拧成创新一股绳

在产业结构重塑、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海宁积极倡导“无企业不研发”,坚持“研而有用”,深化“高校 平台 企业 产业链”协同创新,探索“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的“四题一评”科技创新新模式,赋能传统产业提升“含新量”。

“潮科技创新云图”微信小程序应运而生。该平台梳理了我市经编产业5大核心领域、21个产品品类,定期更新数以百计的院校创新成果,企业可通过小程序内行业细分领域和产品分类目录,轻松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高校院所科研团队与创新成果。同时,“创新云图”还整合了全市技术经理人,提供从需求匹配对接到产学研合作指引直至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保姆式全流程服务,进一步加速经编产业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资源高效对接。

例如,嘉兴杰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玻璃纤维织物织造工艺优化及性能评价”项目,通过高校技术支持解决生产工艺痛点;海宁杰特玻纤布业有限公司、浙江宇立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开展“航空发动机用高硅氧玻璃纤维树脂基热防护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材料国产化。

更要让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海宁建立“五个一”协同创新联挂机制,为企业配备“联络高校、专家、金融机构、联挂领导、科技联络员”专属服务团队。截至目前,集群内拥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2名,技能型人才超800人,形成了“高端引领、中端支撑、基层稳固”的人才梯队。

“人才聚则产业兴。”马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周辉表示,通过“高校引智 本土培育 柔性共享”的人才模式,集群已构建起完整的人才生态链,近三年产业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在15%以上,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生态共荣:90%配套率织密协同网络

在明士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品仓库,一批即将发往主机厂的立体经编空间材料正在装车。记者了解到,这些产品的经编基布来自集群内的华生科技,涂层加工则由超达完成,整个产业链在集群内就能闭环。这样的协同模式,让产品交付周期从30天缩短至12天。

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产业生态。目前,集群内90%的中小企业已与龙头企业形成配套合作,从原料供应、织造加工到成品检测、物流配送,构建起“原料-织造-深加工-成品”高度协同的产业链体系。这种紧密的协作关系,让集群在应对市场波动时展现出强大韧性。

为强化协同效应,集群搭建起三大公共服务平台:省级经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供技术研发、检测认证等服务;浙江物产经编供应链有限公司打造的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原材料集中采购、共享仓储,年交易额达80亿元;人才培训平台每年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超1000人次。“以前买原料要找多个供应商,现在通过平台集中采购,成本降低的同时,质量还更有保障。”集群内不少中小企业纷纷表示。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产业集聚”到“生态共荣”,海宁交通装备用经编复合材料集群的成长之路,正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入选国家级集群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海宁将持续深耕科技创新、强化人才支撑、完善生态布局,让更多“小巨人”企业茁壮成长,让经编产业的“国字号”名片更加闪亮,推动海宁制造向海宁智造的转型跨越。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